报告名称: 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连续超50%,国产自主品牌始终保持强势
报告类型: 行业报告
报告日期: 20250721
研究员: 梅芸
行业: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
投资评级:强于大市(维持)
【内容摘要】
事件:联会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53.3%,较去年同期提升4.8个百分点。6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120.0万辆和11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3%和29.7%,生产环比增长2.0%,零售环比增长8.2%;1-6月累计生产645.7万辆,增长38.7%;1-6月累计零售546.8万辆,增长33.3%。1-6月新能源车市场销量数据持续走高显示出其强势发展趋势。
新能源车税收抵免即将全面取消,美国动力电池前沿技术商业化发展受限。美国本土锂电行业公司如QuantumScape和SolidPower在固态电池先进技术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在原有IRA政策激励下,该类以技术为导向的小而美的锂电企业配合美国本土车企新能源车装机应用的商业前景本较为光明。然而,若美国市场失去新能源车新车购车退税激励(最高7500美元)及4000美元的二手车购车退税激励,消费者未来对于选择新能源车优于燃油车的热情将在相当程度上消退。除此之外,固态电池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尚未大规模生产,故成本较高,最终将导致装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售价较高,而大部分消费者的预算有限,恐难有意愿支付该类技术溢价。 法案逐步减少新能源项目激励,FEOC将影响储能项目政策优惠力度。FEOC意为受关注外国实体,美国能源部政府层面长期寻求在电池领域减少对于该类实体在电池制造和相关产业链方面的依赖。根据最新的大漂亮法案,中国因被视为FEOC国家,故来自于中国的储能设备及组件等若在项目整体建设中超过一定比例将被排除在美国当地政策补贴和优惠名单之外。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美国至少有50%的储能电芯需要依赖从中国进口。因此,在美国当前已不再大力支持本土新能源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大背景下,加码要求当地储能集成商为获取政策优惠而剔除中国供应商相当于将其放在两难境地。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海外装车量排名提升,未来全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披露2025年1-5月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达169.3GWh,同比增长26.0%。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比亚迪首次冲进前五,改写了TOP10榜单格局,当期装车量12.3GWh,市占率7.2%,同比增长率142.9%。另宁德时代以装车量50.4GWh,同比增速36.7%,市占率29.8%稳坐第一。 排名前十的中资动力企业还有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分别以3.9GWh、3.5GWh、3.3GWh的装车量,2.3%、2.1%和1.9%的市占率位列第七、九、十的位置,展现了中国电池企业的集体竞争力。 特斯拉利用宁德时代设备即将在美国属地化生产,有望受益于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的多重制造补贴。该工厂毗邻内华达州特斯拉现有的超级工厂新生产基地,将利用宁德时代闲置设备,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其产品面向Megapack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两大应用场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工厂初期产能为10GWh,具备显著的扩容潜力。虽然该工厂与宁德时代合作,但宁德时代仅负责协助安装设备,不参与任何生产活动,该工厂建设成本仍由特斯拉全部承担,故符合当前相关优惠政策要求。然后期特斯拉在生产爬坡过程中是否可以全然与中国材料端及其他电芯组件部分完全脱钩还未见明确信号。 投资建议:当前中国锂电企业在全球的规模生产能力和高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均较为明显,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可期。在美国本届政府政策转型,战略性放弃对于自身新能源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及夯实国家间合作强强联合可能性的阵痛时刻,中资企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在技术和生产制造方面的领先优势,尤其是有在海外建厂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突发性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研发投入大 |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23 GREAT WALL SECURITIES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 粤B2-20030417号